作者:张哲豪 核稿:赵芝瑞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XK星空体育,这里实验室的硬件配置虽难比肩顶尖水平,也受限于地域的学术资源整合能力,但化工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昭雨却在老师们手把手的传带中,在实验室昼夜不熄的灯光里,以日拱一卒的精神和三年如一日的坚持,取得了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参与发表SCI论文3篇,获软件著作权2项等成绩。更是获得3项国家级、7项省级、15项校级奖项,还有国家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等荣誉加身等等。困顿中的突围更具启示意义:地方院校如何破除唯资源论?如何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也许当全校齐心共同践行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当师生共同力行“积跬步至千里”的科研自觉,当学科更加融入地域发展,当校企协作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当教师甘当“科研引路人”精耕基础能力培养,当学生善用“微课题”锤炼基本功底,黄土地也同样能开遍科研之花。
夯实理论知识:从迷惘到明晰的认知跃迁
李昭雨的故事始于山西那片煤炭之乡。在那里,一批批煤炭从深埋地底的乌金蜕变为塑料、化肥与合成纤维的原料,各类工艺中蕴藏的化学魅力像一粒种子,悄然埋入她年少的心田。这颗种子最终引导她走向XK星空体育应用化学专业,开启了一段远比想象更为曲折却也更为丰盈的求知之旅。
初入大学时,李昭雨遭遇了几乎所有理科生都会面临的认知断层。高中课本上简洁的化学方程式在大学课堂里化作了复杂的理论体系,实验室中的玻璃仪器也不再是图片上的二维图形,而是需要精准操控的三维存在,这种认知维度的跃迁让她有些措手不及。李昭雨回忆起那段的时光,笑着说:“初入大学面对更难的理论知识学习和陌生的实验,我也很迷茫。作为学生感觉自己能做的就是一次次请教老师、反复整理笔记、不断地向优秀的同学学习,那时自己也没把握能实现困局的突破。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和积累了大半年,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开始变得清晰,实验操作也不再手忙脚乱,也终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就像在迷雾中终于找到了方向。我才明白——知识的鸿沟,要用主动的‘笨功夫’来填平。我把这个方法叫‘衔接高中知识+高效课堂理解+课后巩固’,我觉得还是很好用的。”就这样,李昭雨的大学学习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她的努力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大学考试中,她取得了45门课程9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并连续三年保持专业第一。这些耀眼的成绩,正是对她大学生活最好的肯定和印证,也见证了她的学业从迷茫到精通的成长历程。
导师启研新篇:探索“慢即是快”的哲学
李昭雨明白仅仅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是短浅的,只有将知识融汇于实践才能真正帮助自己提升专业技能。大二上学期,根据学院制定的学业导师制度,她结识了学业导师任宜霞老师,并向老师表达自己现阶段对科研的目标和想法,此后她加入任老师的科研小组。作为科研小白的她从最基础的文献检索和实验记录开始,但是正是这一段阅读文献的经历,让她学会如何利用文献举一反三,也学会即使枯燥简单的前期基础对科研也有巨大的贡献。“老师的一次次的引导和任务安排,是我走上科研之路的关键一步”她说。
有了前期基础,她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申报新型MOFs/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农用地膜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获国家级立项。然而MOFs复合材料的合成过程犹如一场与物质本质的对话,需要研究者兼具耐心与洞察力。在这个领域,失败不是例外而是常态,而真正的突破往往诞生于无数次重复后的那一瞬间。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某些领域的进步依然需要“慢功夫”。她说:“刚进课题组时,我连查文献都不会。但研究生学长告诉我:‘科研没有捷径,慢就是快’后来我才明白,那些重复的实验和枯燥的文献,都是在培养直觉——就像合成MOFs材料,99次失败后,突破往往就在第100次的细微调整中。”
科研路迈成熟:从参与者到创新者
从承担课题组中的辅助工作到负责大创项目获国家级立项,正是这样的契机,让她争取到参与发表论文的机会。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大型仪器和复杂的实验数据处理,她虚心向研究生学长请教,从晶体重复实验做起,逐步掌握关键合成技术。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研究成果最终在《Colloids and Surfaces A》等SCI期刊发表3篇论文。
从学术研究到创新竞赛,李昭雨始终以延安精神为指引,在实践中磨炼科研能力,在挑战中培养创新思维。“每次遇到实验的困难和方向的困惑,我都要给自己念一遍‘口诀’——‘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老师们教导我们要做有延安精神特质的大学生,我是真的觉得能在里面汲取力量,找到方向!”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赛场上,作为项目队长,她带领团队深入调研防风固沙植物沙芥的综合利用。项目初期他们并不顺利,这反而让他们心里憋着一口气选择勇敢地迎难而上。在指导老师李皓瑜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反复修改方案、优化生产装置和发酵工艺,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最终不仅斩获省级铜奖,还成功申请2项软件著作权。
在被问起作为一名本科生能为怀揣科研梦想却不知从何入手的同学有何心得能分享时,她这样说:“第一是要坚持,科研和学业在某一个阶段精力分配上会有矛盾但总体看是相辅相成的,选择科研对自身成长是一种长期主义的投资。第二学会破除心理障碍,别等‘完美时机’,科研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的。我的国家级大创立项始于大二时导师学生见面会。学校的学业导师制、竞赛群里的一条招募信息,都可能成为你科研生涯的‘第一块跳板’。第三学会善用学校资源,主动联系学业导师,可以关注学校科研立项项目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我们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和导师资源都很好,老师们也特别支持喜欢有科研想法的本科生。第四要学会建立成长型思维,把每个困难视为学习机会,定期反思和调整研究方向,保持对求知科学问题的好奇心。总之,科研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即便不是在顶尖实验院所做科研,只要发扬日拱一卒、主动求索、善用资源、迎难而上的精神,同样可以产出好的成果。”
李昭雨的成长轨迹证明,科研如同攀登险峰,唯有持之以恒者方能在崎岖小径觅得曙光。红色基因赋予了她宝贵的品质,方法论与思维范式的重构让她科研素养产生了质的蜕变。未来,她决心以黄土地为起点,沿着科研道路稳步前行,用脚步丈量科学探索的征程。